每個時代都有自己最獨特的特征,每段歷史都是永遠回不去的追憶。
1978-2018,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印刷行業也在這40年間舊貌換新顏。
回顧40年來中國印刷業的發展變革,印刷經理人雜志將以每十年為一個階段,總結當期中國印刷行業發展的典型特征,并通過梳理代表性企業案例的方式,帶您再次走進這激情澎湃的40年。
今天,我們先來說說改革開放初期,第一個十年的故事。
時代特征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國民經濟千瘡百孔、百廢待興,印刷業也處于十分落后的狀態。行業布局散亂、企業規模偏小、技術裝備落后、產能嚴重不足是當時印刷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為推動印刷業發展,由當時的國家經委牽頭,新聞出版、機械、電子、化工、輕工等部委參與,成立了印刷技術裝備協調小組,統一領導協調印刷業的技術改造,制定印刷技術裝備發展規劃,并列入國家專項計劃。印刷技術裝備協調小組提出了我國印刷技術發展的“16字方針”:激光照排、電子分色、膠印印刷、裝訂聯動,并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間統籌協調資金近30億元,支持印刷及相關企業進行技術改造。
在此期間,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由王選院士牽頭研發的計算機漢字信息處理和激光照排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大大加快了我國印刷業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進程,推動了印刷業的第二次技術革命。
這一時期我國印刷業發展的特點是政府強力推動,以國有企業為主導。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推進,在北京、深圳等地,都出現了起點高、技術裝備先進的合資企業。與此同時,在浙江溫州等沿海地區,出現了改革開放后第一批民營印刷企業。原本極端落后的印刷業,到80年代后期已經初步呈現出繁榮發展的良好態勢。
——王巖鑌《改革開放40年印刷業光輝印跡》
北京新華:砥礪發展,筑新華品牌
69年前,北京新華印刷廠與新中國同時誕生。
作為國家級重點書刊印刷企業,多年來,北京新華印刷廠長期承擔著黨中央、國務院、全國人大和政協等國家重點圖書和文件的印制工作,為傳播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繁榮我國的出版印刷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新華印刷廠不僅肩負著黨和國家重點圖書的印制任務,而且為眾多知名出版社、雜志社及海內外客戶提供優質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回顧1978~1988、國有印刷企業占據行業發展主導力量的十年,作為“國家隊”重要生力軍的北京新華印刷廠,堅持技術進步,利用“六五”“七五”期間被列為國家印刷專項重點技術改造單位的契機,先后投資引進國內外先進的制版、印刷和裝訂設備,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1978年2月,“苯及苯系列化合物中毒防治的研究”“聚乙烯醇感光樹脂版材”兩個項目分別獲醫療衛生科技工作顯著成績獎及科技工作重大貢獻獎;
1980年2月,聯合國糧農組織來廠參觀;
1981年5月,美國印刷工業公司訪華團來廠參觀;
1982年9月,研制“合成微球技術”獲得成功,并通過技術鑒定;
1983年7月,發明線性增量壓縮方法、膠印用單張鋁板表面電解粗帶連續處理工藝和設備分別獲文化部科技成果二、三、四等獎;
1984年1月,新華廠半工半讀印刷技術學校批準成為全日制專業學校;
1984年4月,新華廠自此分為北京新華印刷廠、北京新華印刷二廠、北京新華印刷器材廠;
1986年7月,新華廠研制“合成微球技術”獲“第二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同月,榮獲國家經濟委員會頒布的“六五”科技進步獎及現金企業優秀獎;
1987年5月,“新華·寫研照排技術培訓維修中心”正式開業。
由上可見,改革開放的最初十年,北京新華印刷廠堅定方向、傳承擔當,為行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多年來,北京新華印刷廠秉承“以客戶為上,以質量求勝,不斷改進,建立自我完善機制”的方針,不斷在管理上創新,為客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建立了良好的商譽和企業形象,鑄就了“北京新華”這個厚重的知名品牌。